昨日上午,漁民戚務浩最后一次來到位于市區東海岸北竹島的威海老漁港,與幾名船員一起,將自己的一對漁船收拾妥當,駛離多年來一直泊船卸魚的漁港,進入位于遠遙新建的威海中心漁港。“要起風了,港上要求大家提前一天離港。”戚務浩說,原來停泊在港內的幾十對漁船已經提前一天進入威海中心漁港泊船避風。
承載威海漁業經濟發展30年歷史使命的威海老漁港,將退出“歷史舞臺”。按照城市發展規劃,老漁港將建成國際性海濱休閑度假基地。投入使用的威海中心漁港,也將在今后一年多的建設中不斷完善各種配套服務設施,建成一處多功能、綜合性大型漁業產業化基地。
老漁港無擴建空間,新漁港應運而生
“這里太小了,再沒有擴建的空間了。”當天上午,老漁港工作人員叢勇日在指揮港內漁船駛離漁港時說。他介紹,老漁港之前常年有近100對大馬力漁船停靠,而港池僅有200來畝。每逢汛期,“壓港”現象經常發生,少則兩三個小時,最長時要等大半天才能靠泊卸魚。同時,由于深水泊位不夠,大馬力遠洋漁船根本無法進港作業。另外,在老漁港籌建當年,由于沒有充分考慮到港內污水處理、市場交易等相關配套設施,也制約了漁港的發展和延伸。每逢夏季,四處飄溢的“魚腥味”,也給生活在附近的居民帶來了煩惱。
據了解,威海老漁港始建于1976年,1979年一期工程竣工后投入使用。30年來,老漁港為國內外過往漁船提供了卸貨、補給、避風停靠便利,30年間卸漁量達100萬噸。
隨著我市漁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深吃水大馬力遠洋漁船的增加,我市曾于1986年和2000年兩次對老漁港進行改擴建。然而,隨著遠洋漁業產業鏈條的延伸以及受附近地理條件的制約,老漁港擴建并沒有多少空間。
“漁船離港后,這兒馬上就要被填了。”叢勇日說。老漁港搬遷擴建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受到城市發展規劃的影響。
記者從金線頂改造工程指揮部了解到,該地段整體改造工程是我市城建大項目的金線頂工程,規劃對該區域采取局部填海、部分地段加大開發強度。從規劃方案看,規劃分為四個區域:A區為商業文化區;B區以海洋觀光和高檔休閑項目為主;C區是以酒店、商場、娛樂為主的綜合區;D區為中心綠地。
據了解,該項目已于去年冬天啟動,預計2012年竣工,將建成集商業金融、文化娛樂、海洋觀光、高檔休閑、旅游度假、濱海公園等為一體的國際性海濱休閑度假基地。
水產品批發市場將加盟新漁港
昨日上午,天氣寒冷,天空中飄著雪花,但威海中心漁港港區內卻是一片繁忙場面。工作人員正在緊張有序地準備漁港搬遷的相關事宜,一輛輛大型運輸車輛,在工作人員的指揮下,正把成噸的大型混凝土模塊運往正在建設的防波堤施工區。
中心漁港內停泊著數十對漁船,仍有不少漁船陸續從老港區駛入港內。中心漁港副經理潘咸青正在冒雪指揮調度入港的漁船。他介紹,中心漁港按照邊建設邊使用的原則,碼頭和施工工地隔離,漁船加油、加水、加冰等服務設施都能滿足需求。
“這邊是萬噸級油庫,那邊是冷藏制冰區,水產品批發交易區也將開工建設。”指著忙碌的施工現場,潘咸青說。按照工程進度,漁港將建設萬噸級油庫一座,碼頭前沿加油管道三處,將在今年3月份投入使用。冷藏制冰區建設內容包括日制冰能力160噸的制冰廠及5000噸冰儲藏庫、5000噸冷藏廠各一座,將在5月份完工。交易批發中心預計在年底前完工,位于威海世昌大道的水產品批發市場也將隨遷進入中心漁港的交易批發中心。屆時,遠洋歸來的漁船將擁有一個更加便捷的交易和信息平臺。
“天氣預報說,晚間可能有大風,也許大家會通過這次大風了解中心漁港的抗風避風效果。”潘咸青說。中心漁港工程按照抗50年一遇風浪的標準進行設計,在12級強風下能確保漁船安全,新建的防波堤高8.5米。修筑防坡堤1170米,港池600畝,一次性可容納1500艘大、中、小型漁船進港靠泊、避風、補給。中心漁港項目完工后,碼頭長度達到1320米,水深4米~9米,萬噸級以上泊位3個,5000噸級泊位6個,年吞吐量在14萬噸以上。
除了港口相關設施建設外,威海中心漁港還建有陸域配套設施,包括綜合辦公處、污水處理廠、水產品批發交易區、冷藏制冰區、油庫、跨海大橋等。新建成的中心漁港將實行全方位、封閉式的現代化管理,以確保港區內物流、信息流的全面暢通。中心漁港完全建成后,預計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
新漁港兩套方案“去魚腥”
中心漁港面臨黃海、近臨煙威漁場,毗鄰威海市區,北與大連港、西與煙臺港、東與石島港相接,是南北過往船只的必經港口,它不僅為我市振興發展漁業經濟搭建了一個嶄新的平臺,而且對有效拉動地方經濟、促進漁業結構調整,推動海洋漁業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都起到積極作用。
中心漁港完全建成后,在充分發揮漁港停泊、避風功能的基礎上,將進一步完善漁港的整體功能,著力把威海中心漁港建成集漁船避風、補給、漁業生產、休整、水產品流通與信息服務基地,成為一處多功能、綜合性大型漁業產業化基地。
運輸水產品的車輛“魚腥”擾民曾是困擾多年的難題,中心漁港投入使用后,這一難題能否得到妥善解決?潘咸青說,進入市區的水產品多是數量不多的經濟魚類,一般都是專用車輛運送,影響不會很大。而那些運送加工魚粉用的原料車輛一般都是由西向煙臺、南下往榮成,車輛出港后,西向沿環海路出市。而南向車輛則繞行環山路,不經過市中心區。
“目前,進出港區唯一的通道是遠遙村中心大道,漁港運營后,來往車輛頻繁,將對遠遙村村民的生活及環境造成一定影響。”潘咸青說,目前正在醞釀兩套方案解決這一難題。一是將港區以南海域回填至海鮮一條街,直接由港區穿過海鮮一條街到達環海路。二是建設進出港跨海大橋,計劃建設長530米,寬12米,車道雙向各4.5米,人行道各1.5米的進出港跨海大橋,由港區直通環海路。